脂肪幹細胞治療

簡介

由於人口老化,退化性膝關節炎已成為社會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要症狀:關節疼痛、僵硬、活動不靈活、腫脹等。

隨著嚴重程度增加就可能會產生關節變形,甚至出現長短腳的現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

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適當的運動與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之外。常見的關節炎的治療,依據不同的嚴重程度,可區分為四期。不同的退化嚴重程度有著不同的治療選擇,包括:消炎止痛藥的使用、關節腔內玻尿酸注射、關節腔內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

但是這些常用的治療方式,都存在著療效不盡理想或伴隨潛在風險的問題,例如,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長可能會有腸胃道與腎臟功能受損的風險。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的治療效果則因人而異。

使用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是目前醫學界最新最先進的治療

治療選擇

什麼是幹細胞治療? 有什麼好處?

人體由數百種不同細胞組成以維持身體每日的正常運作。

幹細胞為新細胞的供應者,在舊細胞老化後會製造出新細胞取而代之以達新舊交替的目的。

人體的脂肪組織中存在一種能夠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血管 、內皮等不同的細胞的「脂肪幹細胞」。由於脂肪取得容易而且數量較多,因此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包含退化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慢性傷口….等等

幹細胞的醫療應用

由於脂肪取得容易而且數量較多,也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佳的細胞來源。

以脂肪幹細胞注射患部,減少關節內發炎的情形,改善膝關節疼痛、僵硬、無力等的關節炎症狀。減少未來需要人工關節置換的機會。

誰適合膝關節脂肪幹細胞治療?

  1. 關節疼痛
  2. 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腫脹
  3. 關節變形(如:O型腿)
  4. 長短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5. 不適用傳統治療者

傳統治療方式的潛在風險

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治療關節炎,可能造成腸胃道與腎臟功能受損。

進行注射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液或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治療效果會因人而異。

脂肪幹細胞的治療可區分為使用自體的細胞或異體幹細胞

自體幹細胞的治療流程如下圖

異體幹細胞在使用上則更為方便,不需要經過抽脂手術,只要您的時間允許,我們的醫療團隊可以隨時由細胞儲存庫中取出脂肪幹細胞為您注射

長庚醫療團隊客製化精準治療

經醫師評估後,更可以無痛且快速恢復的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搭配幹細胞治療技術,達到最優質的治療效果 (治療計畫以醫師評估為主)。

醫療團隊

張毓翰教授的研究團隊自2004年便開始從事幹細胞的相關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後,2015年張毓翰教授開始進行幹細胞治療技術臨床應用的人體臨床試驗計劃。至2020年2月為止,已經完成所有受試者超過24個月的臨床追蹤,初步的臨床結果是非常良好的。

至2020年7月開始,張毓翰教授也開始使用病人自體的脂肪幹細胞進行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目前已經完成超過20位患者的細胞注射。張毓翰教授是台灣唯一兼具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與異體脂肪幹細胞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細胞治療先驅。

案例分享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重拾熱愛的國標舞

陳先生與陳太太,今年分別是68歲與65歲。兩位都是成功的科技人也是國際標準舞的愛好者,國標舞不僅僅他們忙碌生活中良好的壓力紓解管道,更是他們夫妻能一起從事的運動項目。隨著年紀增長,大約二至三年前,夫妻兩個慢慢感覺到膝關節似乎不是那麼靈活,尤其是在上下樓梯或是跳舞時,膝關節變得不太聽使喚。

為了能夠繼續從事熱愛的國標舞運動,他們遍訪名醫,從復健治療,玻尿酸與PRP注射,都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因緣際會之下,他們在報章雜誌上得知國外使用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已經行之有年,而且有不錯的成效。他們抱者姑且一試的心態,來試試看是否能為困擾他們多年的問題,找到解決之道。

在2021年初,他們夫妻倆接受了自體脂肪幹細胞的治療,在非常短的時間,又能重拾他們熱愛的國際標準舞

Q&A

1.幹細胞注射後有什麼禁忌嗎?

幹細胞注射後,您在飲食,日常的活動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一切如常

2.幹細胞注射後,我還能從事運動嗎?

可以的,包含散步,游泳,網球,高爾夫球,太極拳,桌球都是可以從事的運動

3.抽脂會很痛嗎?傷口會很大嗎?

抽脂的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只會一點點的不舒服,疼痛程度就如同您一般在打針時的感覺。傷口也很小,大約在一公分左右

4.幹細胞多久需要再注射一次?

主要還是取決於您的症狀,大約在1~2年左右可以再注射一次

5.如何判斷我是否適合使?細胞治療?

幹細胞的研究在最近幾年有著非常大的進展,臨床的實際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成為疾病治療的另一個可能之道。,目前幹細胞應用於臨床治療,最常見的就是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膝關節退化的嚴重程度不同與每位患者身體健康情況的差異,有著不同的治療選擇。適合使?細胞治療的膝關節病患,主要局限於膝關節退化的嚴重成度,還沒有到達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至於在患者的年紀上則沒有限制

6.使用細胞治療與傳統注射治療的差異與優勢?

目前用於退化性膝關炎的關節內注射治療,主要包含關節腔內玻尿酸注射與關節腔內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簡稱PRP) 的注射玻尿酸原本就存在於人體的關節中,在退化性關節炎中,玻尿酸的濃度會減少。直接將玻尿酸注入關節中,對關節提供較好的潤滑作用。但是,目前許多文獻對於此類的治療成效,仍然存在很大的疑慮。PRP療法主要是利用民眾自己的血液分離出血液中的血小板,再把血小板所含的生長因子萃取出來,注射至關節腔內,緩解關節的退化,減輕膝關節的疼痛。在治療效果上,也因為每位患者血小板活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至於關節腔內注射幹細胞,幹細胞不僅僅能有效地減緩關節內發炎的狀況,更可能進一步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因此相較於玻尿酸與PRP而言,幹細胞是更為強大的治療選項

7.細胞治療應用於骨科的未來發展性?

目前台灣政府已經核准的細胞治療僅局限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與膝關節軟骨缺損的治療。由於幹細胞具有分化為多種組織的特性,未來在加速肌肉拉傷的修復(例如:運動選手競賽時的運動傷害),促進骨折患者骨組織的癒合與韌帶重建,都將是可以應用的範疇

8.如果我是居住在國外,也可以施打嗎?

長庚醫院國際醫療團隊會為您做妥善的安排,包含視訊諮詢與後續來台灣進行治療

論文

  1.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allogeneic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ELIXCYTE®: a phase I/II, randomized, active-control, single-blind, multiple-center clinical trial. Stem Cell Res Ther. 2021 Oct 30;12(1):562. (SCI, IF: 6.832, Cell Biology, Rank: 40/201) (Corresponding author)
  2. CRISPR activat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 DANCR promotes bone regeneration. Biomaterials. 2021 Aug; 275:120965. (SCI, IF: 12.479, Engineering, Biomedical, Rank: 3/90)(Co-first author)
  3. Serum Insufficiency Induces RANKL-Independent Osteoclast Formation during Developing Ischemic ONFH. Biomedicines. 2021 Jun; 9(6): 685. (SCI, IF: 6.081, Pharmacology & Pharmacy, Rank: 33/275) (Corresponding author)
  4. Polyethylene-Based Knee Spacer for Infection Control: Design Concept and Pre-Clinical In Vitro Validations. Polymers (Basel). 2020 Oct 13;12(10):2334. (SCI, IF : 4.329, POLYMER SCIENCE, Rank : 18/88) (First author)
  5. Synovial Fluid Interleukin-16 Contributes to Osteoclast Activation and Bone Loss Through the JNK/NFATc1 Signaling Cascade in Patients With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Int J Mol Sci. 2020 Apr; 21(8): 2904. (SCI, IF: 5.923,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Rank: 67/298) (First author)
  6. Rapid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position in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by 16S rRNA metagenomic sequencing. Bone Joint Res. 2019 Aug; 8(8): 367–377. (SCI, IF: 5.853, Orthopedics, Rank: 4/82) (Corresponding author) 
  7. Synovial fluid interleukin-16, interleukin-18, and CRELD2 as novel biomarkers of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s. Bone Joint Res. 2019 Apr; 8(4): 179–188. (SCI, IF: 5.853, Orthopedics, Rank: 4/82) (Corresponding author) 
  8. Vancomycin and ceftazidime in bone cement as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knee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7 Feb; 99(3): 223-231. (SCI, IF: 5.284, Orthopedics, Rank: 5/82) (Corresponding author) 
網站內容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依政府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 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